一、编译环境
在这里,我们以对cpu支持的配置为例,其余的选项就不一一详述,首先查看本机的cpu类型,如下图:
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,我的电脑的cpu是AMD Athlon的,因此我们在cpu选项里面选用AMD,如下图所示:
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:
A、 cpu的设置在linux内核编译过程中,不是必需的,即使保持默认的386选项(我们刚才把它改成了AMD),内核也能正常运行,只不过运行慢一些而已。
B、 一般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于Device Driver的设置。我在一开始就遇到了在内核编译完,通过grub引导系统过程中报 “ALERT! /dev/sda1 does not exist . Dropping to a shell!”的错误。这是因为硬盘驱动没有配置好而造成的。运行lspci命令,查看到下面这行:
由此确定,需要配置SCSI、PCI-X、Fusion-MPT驱动,需要在响应的驱动选项里将[M]设置为[*],因为硬盘驱动是在系统开机的时候加载,所以不能以模块形式加载。
把这几个驱动内部的选项全部改为[*]:
六、编译内核
对内核的配置完成之后,现在就可以开始编译内核了,只需要一个简单的make命令即可,之后我们就只能慢慢等,直到编译完成,在我的电脑上,大概用了25分钟。下图是运行make后的部分输出。
七、安装内核
编译完成之后,我们需要安装内核,主要分为如下几步:
1)、安装模块
安装模块,对于内核来说,每一个内核版本有自己的模块目录,默认在/lib/modules/内核版本号这个目录下,make modules_install会创建对应的目录,并把对应的模块文件拷贝过去。注意,这一步必须要在编译过内核再做。
2)、拷贝bzImage文件
sudo make install
bzImage文件是内核映像文件,是启动内核所必需的,我们应当把它拷贝到/boot目录下。在这里,我为自己新建了一个目录,我们把它拷贝过去,并且按照一般内核映像文件的命名方式为它改名为vmlinuz-4.8.12。
3)、制作initrd文件
initrd文件命名为initrd.img-4.8.12
sudo mkinitramfs -o /boot/initrd.img-4.8.12
4)、更新grub
更新grub来显示自己安装的内核。进入/boot/grub目录,然后输入命令:update-grub即可
参考文档 :http://blog.csdn.net/liuqinstudy/article/details/9055935
编译总结
# tar xf linux-4.8.12.tar.xz -C /usr/src
# ln -sv /usr/src/linux-4.8.12 /usr/src/linux
2、配置内核特性(选择一种方法就可以了)
make config:遍历选择所要编译的内核特性
make allyesconfig:配置所有可编译的内核特性
make allnoconfig: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编译
make menuconfig:这种就是打开一个文件窗口选择菜单
make kconfig(KDE桌面环境下,并且安装了qt开发环境)
make gconfig(Gnome桌面环境,并且安装gtk开发环境)
3、编译内核
# make [-j #] : #号最多为CPU物理核心总数的两倍,这样会快点哦
4、安装内核模块
# make modules_install
5、安装内核
# make install
6、验正并测试
# cat /boot/grub/grub.conf
查看新内核是否已经添加, 而后重启系统并测试